老艺人口述历史面世:苏州评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图说:《光前裕后——一百个评弹人的自述历史》新书发布来源/访谈对象供图
《光前裕后——一百个评弹人的自述历史》新书发布会既研讨会,今天下午在北京师范学院举办。该书是以上海师范学院唐力行校长为首席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工程“评弹历史论著资料整理与探究”和北京市美学社会科学重大工程阶段性成果,是“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的最新力作,共计两卷,160万字,先后有17位教授、6位博士参加,历经20余年,是一项浩大的抢救性文化工程。
全书分为两卷,上卷是“评弹与江南社会”系列沙龙口述历史,下卷是口述访谈录。自2012至2017年的6年间,在唐力行学者的主持下,上师大中国上海评弹文化研究中心通过“请进来”的形式,先后邀请了50位评弹人进校园开设讲堂,叙说自己的独白。系列沙龙持续时间之长老艺人口述历史面世:苏州评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受邀评弹人士之广泛、多元,无论在大学历史上而是戏剧界都是前所未有的创举。与此同时,团队研究员工还借助“走出去”的形式,走码头、进社区,访谈了50余位评弹人。100多位受邀者除了有话剧界的知名导演,也有坚持“走码头”的个体艺人,既有知名的评弹理论家、行业管理者、书目创作者,也有书场经营者、票友、听客。虽然100个口述者的身份、经历、立场各不相似,但我们秉持观察者的客观立场,通过平台、科学的方法记录下了人们的真实想法与不同看法,让后人听到一个真实、变迁的时代。
从“评弹与江南社会”的新问题来研究上海评弹离不开“新材料”,“新材料”的发掘又促使了“新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老艺人口述历史面世:苏州评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新文化史已经变成国际史学的新时尚。在新文化史理论视野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个人命运,通过上海评弹与江南社会的互动来阐述一个时代、一个地域、一个曲种和一个群体的演进与演化。唐力行学者早在上世纪末就以敏锐的学术眼光,进入了这一国际史学的潮流。
《口述历史》记录、保存了100个普通人的集体记忆与历史,他们对上海评弹的热爱和担心,由此而生发的探讨。正如唐力行学者所言:“苏州评弹存在着三个终极问题:苏州评弹是谁?上海评弹从那里来?南京评弹到那里去?南京评弹的基本特点、艺术规律是在上海评弹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而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上海评弹的戏剧特征、艺术规律又要求并影响着上海评弹往哪里去。”一百个人从不同的视角,以个人的生命史,回答了这三个终极问题。这为我们抓住四百年来历史上产生的戏曲的美术的本体特征,进而分析传承、发展、创新提供了方向。论从史出,对评弹往哪里去的反思是是以史为基础的口述历史,是基于对历史资料全面、深入的掌握。这是恰当的研究模式,也是艰苦的研究模式。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