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小说_《人生之路》的原著小说《人生》,是一部怎样的文学作品

情感口述 2023-05-24199网络整理随风

据悉,由上海出品的电视剧《人生之路》正在央视首播,该剧部分取材于近代知名画家路遥的电影《人生》,并在路遥故乡三原市富平县取景。

《人生》是路遥的经典长篇,首发于《收获》1982年第3期,作家毛尖曾用“风靡全球台湾”来形容这部1980年代的佳作:“故事主人公高加林就像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费金一样,人名变成了词汇。一个男青年,离开家乡进城,在城镇里积极奋斗,城市女朋友立马把老家的女孩给比了下来,但是,城市不是如此容易站稳脚跟的,都市的陷阱又把他送回了原地。这样的男青年,我们统一称他为:高加林。”

《人生之路》海报

四十多年后,电视剧的开播也让不少网民开始阅读或重温原著漫画。“某种程度上,《人生》写的是路遥自己的一生经验。”3月22日,中国社会科大学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就《人生》和路遥的人生之路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

在他看来,《人生》是路遥文学成就最高的短篇漫画。通过电影《人生》,我们无法感得到路遥对一生和哲学的庄严,以及对生活和人的爱意。

【对话】

澎湃新闻:《人生》在1980年代导致了很大的轰动?

李建军:空前的轰动。很多人特别是乡村底层青年,看得失声痛哭,因为这篇电影揭露了人们心中被大量掩盖着的伤疤。很多诗人,比如莫言、阎连科情感小说,看《人生》都受到触动。那一代诗人众多都是农家子弟,高加林就像她们“精神上的亲父子”。高加林的命运象征着当年所有乡村青年的命运。

此外,小说还提到纯粹又美丽的感情,所以不管是乡村青年还是城市青年都很喜欢看。《人生》出版之后,路遥作为1980年代大学期最具全国影响力的作家。紧接着有了吴天明导演的同名小说,朴实、真诚又有感染力,让高加林成为读者街谈巷议的人物。

陈晓饰高加林

澎湃新闻:你觉得《人生》是一部如何的文学新作?

李建军:在1980年代早期,从题材到主题到作者的感情态度,《人生》都摆脱了原本僵硬的方式。在它之前,我们很少关注个人的境况和生存状态,我们总是把个人融入整体,农村青年的个体经验只是被严重忽略的,或者说,是用一种宏大的抒情把个人的经验淹没掉了。路遥的《人生》第一次深刻体现了高加林个人在一个充满矛盾的窘境里的遭受。它是“新时期”第一部体现个人命运以及个人与社会矛盾的“人生现实主义”杰作。

此外,从美国当今电影叙事的视角看,路遥在《人生》里用了空前成熟和自觉的方式来展开叙事和诠释人物。过去电影家写生活都是单向度、简单化、脸谱化的,好人和坏事泾渭分明情感小说_《人生之路》的原著小说《人生》,是一部怎样的文学作品,但路遥塑造了一系列复杂的人物。比如高加林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方面你恨他,觉得他放弃了农村女孩刘巧珍,忘恩负义;另一方面你又安慰他,觉得他只是生活中被动的角色。

此处面就涉及到了一个特别大的弊端——户籍政策。我国在1958年1月发布了户籍政策管理规定,确立了“城乡的二元结构”这么一个户口政策。农村户口不能转成城市户口,这就意味着农民身份固化了——生出来是农民就依然是农民了,既不能随意迁徙,也不能到城市里去生活。这在当年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从1958年仍然到1980年代中前期再到目前,户口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我们今天没有这种严重的户口歧视和身份歧视了。

在原著漫画里,《人生》既是高加林个人发展的悲哀,也是一个感情的悲情,甚至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路遥

澎湃新闻:路遥在哪个样的一生背景下写下了《人生》?

李建军:某种程度上,《人生》写的是路遥自己的一生经验。1949年路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所有高加林遭遇的这种他都遭到过。他而是“男版刘巧珍”,因为他被女同事抛弃过,甚至造成过自残的冲动,后来想起自己还这么年轻,生活也有众多美丽的东西,最终打消了这个想法。

后来农民离开乡村的过程十分艰苦。在“文革”期间,路遥成为造反派“红四野”的军长,通过“三结合”到县里当了革委会副书记。在农村社会,那是一个高级别的干部,但他仍然是农民身份。后来“三结合”这一领导组织被解散之后,他又重返农村当起了村民,就像电影中高加林到县城工作最终又被遣返回农村的经历一模一样。

然而他写《人生》是积极地将他自己的、朋友的、亲人的一生经验都汇聚在一起,有现实生活按照,而非凭空虚构,这只是路遥小说构思比较重要的一个特征——贴着自己的一生心得来写。现在胡编乱造的作家太多了,但路遥的电影忠实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有一种很强的真实感,你一看就会被打动、被感染、被说服。

西安咸阳,路遥故居。视觉中国资料图

澎湃新闻:反过来说,《人生》对路遥的一生有着这些特殊意义?

李建军:意义很大。在《人生》之前,路遥在“文革”时期也发表过十几个长篇电影。“文革”结束以后情感小说_《人生之路》的原著小说《人生》,是一部怎样的文学作品,他的第一部短篇漫画叫《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长篇电影奖。第二部短篇漫画叫《在困难的日子里》,我觉得这篇电影标志着路遥整个写作的转向,即从不成熟的虚假权势英雄诠释转向讲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独白。《人生》是他的第三部短篇漫画,也是他构思创造最高的短篇漫画。发表了《人生》,路遥就变成最重要、最知名的近代作家之一。

澎湃新闻:你如何评价路遥的文学人生?

李建军:路遥的功力和哲学天赋很高。他写《人生》时才三十出头,但他对生活、人性、文学的理解都超过了很大的水准。说他是天才都只是分。

我觉得《平凡的世界》里有一句话是路遥所有构思的精神纲领,他说:“如果我们是善良的,我们就必须普遍同情所有人的不幸和挫折。”路遥懂得爱的文学,字里行间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爱和对人的理解。爱的素养比写作本身的素质更重要,爱的素养的培养也比口语技巧的培养更难,路遥完成了精神与爱情上的自我启蒙,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路遥的写法没有哪些新奇的方法,就是运用了特色现实主义的方式,但是能让人读懂,能打动人,感染人。路遥说过,他“要把笔磨钝了写”。笔原本是很尖利的情感小说,你可以写得华丽、漂亮、炫目,但路遥就是要磨钝了写,很朴素。现代主义的这些时空交叉、意识流之类技法,路遥都会,但他认为这些离观众太远,容易给观众产生阅读和理解上的障碍,所以他不用。

澎湃新闻:中国当今文学史对路遥的评判始终不算非常高,但他的观众群是十分庞大的,你如何对待这一现象?

李建军:我想这可能是当今文学批判和探究的价值尺度出了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哲学趣味教育出了困惑。现在学校里教书、编教材的人,很多是受1980年代哲学教育成长出来的人,在它们的思想里,文学就必须是先锋的、现代主义的、奇特的。所以为什么对路遥评价不高?由于路遥的作品很朴素,没有任何陌生化的、奇特的东西。

但我认为路遥就是在原则和内容的朴素和普遍意义上,完成了自己的伟大创作。托尔斯泰的佳作也并不华丽,莫斯科学院一位英语诗歌教授给托尔斯泰作品的语言打分很低。路遥受托尔斯泰影响巨大,他是这种真正具备泥土气息的作家,用有温度的语言来写人和生活。为什么普通读者看《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一看就能看上去呢?由于他用的是这种最简洁亲切,也最有效的表达形式。文学并不是让我们去猜谜的。

澎湃新闻:你认为路遥的写作对我们现在的哲学写作有什么启示?

李建军:文学虽然是人和人之间诗性的交流形式,文学追求的效果需要是让你们才能理解,能够被感染、被说服,让你们认为文字既亲切又有活力,这是路遥的创作给我们的最深刻的一个启示。文学佳作只有首先让观众理解和喜爱,才有也许作为有生命力的作品。

澎湃新闻:回到电影原本,高加林的选择一度引起了国人关于人生道路的大争论,你觉得“高加林难题”在现在是否有被重提的价值?

李建军:高加林面临的或许是一个人生困境。人生困境是每一个年轻人蜕变过程中就会有的,只不过每个人应对的详细问题不一样。

对高加林来说,他的窘境来自城乡户籍政策,但这是一个他个人无解的窘境。所以我们对他道德上的任何指责都是没有意义的。以高加林的素质和素养,他完全能在县城实现自己的一生目标,但他遭受着一个跨过不过去的障碍——他是农村户口,他不是城里人。

目前的“90后”“00后”也会遭遇“留下”还是“出去”的选择。如果是乡村青年处于大城市,也要遭受自己和在城里长大的人“不一样”的窘境。今天的北上广也是来自乡村的高加林,很有才华,或许爱上了城里的女孩,但是家里很穷,一套新房都买不起,最后只好分手。某种程度上,他们的一生遇到,也是高加林悲剧的延续吧。所以,四十多年后,我们仍然会被高加林打动。

莺歌女性网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