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男友」胡歌,能大爆吗
不是他真的进入了体制内,而是他主演的新剧《县委大院》终于播出了。
多年后再度回归小荧幕,胡歌联手的也是老熟人。
这部新剧的导演之一,正是曾执导过《琅琊榜》的孔笙。
看上去,正午阳光这家 " 爆款剧工厂 ",又要出大招了。
只看阵容,也确实像是大招。
除了孔笙和胡歌这对黄金搭档,《县委大院》中还云集了一群观众熟悉的面孔。
有人戏称看剧的过程就是认明星的过程,好像穿越回到了当年看《建国大业》的时候,绝非夸张。
县委班子里,除了县长胡歌,演县委书记的是黄磊,演县委副书记的则是吴越,刘涛地位低一些,是县委宣传部部长。
能把这么多人攒在一起,至少说明正午阳光这次的野心不小。
但是,有了好导演和好演员,还得有好剧本。
看到《县委大院》的剧名,我相信很多观众城市想到 2017 年的超等大爆款《人民的名义》。
能不能那样出色先不说,但显然《县委大院》和《人民的名义》在类型和气势派头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别。
抛开题材,《人民的名义》本质上是部权谋为主悬疑为辅的类型剧。
换句话说,《人民的名义》能大火,除了老戏骨们的精湛演绎居功甚伟,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它有着极强的戏剧斗嘴。
反贪剧,打苍蝇打老虎,这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但《县委大院》没有 " 反贪 " 这个得天独厚的主题。
《县委大院》并没有出格明确的类型框架,非要类比,可能和扶贫题材的《山海情》有些许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
换句话说,它拍的是县委大院的办公日常。
这可欠好拍。
如果是情景喜剧倒还而已,在办公日常里编段子抖负担,倒还比力合适。但一部严肃的正剧,要想把琐碎的办公日常拍得有意思,就得下大功夫了。
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也有亮眼的处所。
先说长处。
这部剧最大的长处,大概就是写实。
不但有一个在体制内工作过的观众暗示,下班看《县委大院》就好像又回到了工作岗亭上加班。
外在上处理惩罚得精良,是肉眼可见的,从县委办公室到拆迁现场,《县委大院》都做到了完整还原现实生活,这一点上,正午的把关没得说。
最明显的,是一些对官场角落的侧写。
好比,张新成扮演的新人公务员刚入职,同事就在食堂给他教起了 " 县委称号法例 ":
常务县长不能称其为县长,而要叫常务;副书记兼副县长得称书记;常委必称常委;县长助理应该被称作县长。
这里固然是嘲讽,但也是对现实中攀龙趋凤之辈大搞官僚主义民风的嘲讽。
有了这样的嘲讽,观众才会觉得《县委大院》并不悬浮,真正有和现实接轨的处所。
再好比,前几集中最吸引我的处所,不是梅县长苦口婆心劝村民迁坟,不是艾书记和油坊老板娘对话恩威并施,而是已经退休的老书记成了钉子户,明知不占理,却以积威压人,在老部下们面前看似态度温和,实则极为强硬。
剧集中也反响了很多现实中当局办公会遇到的难题,好比拆迁问题、环保问题、数据作假问题等等,但正面的大书特书,反倒不如一些看似一笔带过的侧写越发出色。
这也就说到了本剧目前泛起出的缺点。
略显散乱而平淡。
散乱,是主线剧情不明确。人物众多,但大多不足立体,只有脸谱化泛起。剧情信息量不小,但处理惩罚问题如走马观花,并没有让观众看到太多想要看到的细节,工人上访,这是标准不小的重头戏,但草草了之,村民迁坟,本该塑造出越发有血有肉的村民形象,但刻画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