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内娱又出了一个「叛徒」(2)
他认为用作品给以回应,才是和粉丝最良性的互动。
有些人只想当真做演员,流量操纵对其而言反而成了承担。
因《你好,李焕英》一朝飞升的张小斐,同样果断解散了后援会。放眼整个华语圈,「去流量」实则早已是香港乐坛的优良传统。谭咏麟就曾公开宣布以后不再参与任何音乐及歌曲角逐节目,也拒领任何音乐奖项。
巨星顶流的急流勇退,是给后来者让路。
为香港乐坛的新生力量让渡出更多发展空间。
张国荣、梅艳芳、黎明、张学友、许冠杰等诸多巨星也选择主动「去流量」。或退出乐坛,或拒绝拿奖。
既是出于对自身生涯的清醒规划。
也是以身作则,令行业迈向更多元的格式。
梅艳芳就曾直言,对比于被庞大的外界因素影响赞美,不如找回本身喜欢的路向,如此反而更开心。功成名就的大咖前辈选择「去流量」。
是因为流量对其而言,早已是虚无的泡沫。
拂去浮华,更见真章。
明星「去流量」,观众自然喜闻乐见。隔断行业骚动的乱象,艺人所专注的事业也会越发优质。
同时,「去流量」让艺人与粉丝的关系更为纯粹。
没有做数据、控评、撕番位。
靠作品与实力措辞交流的圈内生态也会更为健康。
就像李宇春主动跳出流量怪圈之后。
受其影响的粉丝也明显感觉到更多的正向循环,回归到最初喜欢一位艺人的轻松状态。
「去流量」虽好处多多,但也难度甚高。首先,深处漩涡中心的艺人自己要有清醒的认知。
在被巨大的关注度打击时,仍能准确辨认到本身的位置。
就像李宇春谈及本身总是被问上时代杂志封面的感觉。
她能意识到本身处于时代之中,并不以此为傲。
浪头能起,并不是因为某一滴水。
而是仰仗大海,潮汐,甚至月亮。
而要保持「清醒」,并非易事。它要求艺人自己有时常自省。
许多明星虽有关注度,却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理所应本地生活在充斥着溢美之声的真空层主中。
享受惯了明星身份带来的客气,久而久之丢掉自知之明。
最典范的例子,莫过于观众连名字都不想看到的张翰新作。
而敢于去流量的人少之又少。正是因为持久的自省能力其实是一种熬煎。
想要精进,就要不绝怀疑本身。
其次,「去流量」的前提是实力。艺人需要有切实的作品去支撑演艺事业。
才气在流量光环消散之后获得自我价值。
正如演员王凯事业顶峰期解散粉丝后援会,从此依旧能乐成塑造《大江大河》中宋运辉一角。
进一步扩大国民度,靠的本是自身演技实力而非流量加持。
而这同时也是如今许多流量明星过度依赖流量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去流量」以后,实力空无一物。
包装出来的人设与杜撰出的励志故事早已泛滥成灾,不敷以支撑起一个艺人的全部事业。
就像前段时间被嘲到出圈的丁泽仁塌房风浪。
身为偶像,唱跳实力与职业自律性皆无。
唯有用「你是我独一的姐」对粉丝苦苦恳求奉迎。
无非是深知,没了这点粉丝后,在娱乐圈毫无立身之本。
流量明星对自身处境并非一无所知。而粉丝目睹过众多塌房惨案后,也未必会继续神化偶像。
可吊诡之处就在于,他们依然相互配合演着一出大戏。
粉丝把刷出来的数据当成「实绩」来吹捧。
面对演技差评,也拉流量作遮羞布。
殊不知,普通观众看的是表此刻作品中的实力。
从来不是作品之外仅饭圈可见的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