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阳光出品,不必“必属经典”(2)
而被屡屡质疑的二代导演们,实际上也都证明过本身的能力。客观来说,导演为中心的创作确实会呈现一些小我私家能力的限制,包罗对市场认知的欠缺,好比正午阳光一直以来塑造女性角色都被质疑“爹味”,以及近期越来越被质疑“狗血”。
在正午阳光的招牌下,他们的能力和得失都被放在放大镜下调查,《清平乐》播出后不久张开宙还被骂上了热搜。相应的剧集,也会经历更高尺度的查核。
“二代制片人”上马背后
行业变革中的新正午
2021年以来正午阳光的另一个重要变革是,侯鸿亮开始挂总制片人衔,他多年来的制片人位置开始交给一批“二代制片人”。好比《乔家的后代》制片人李纪山,《相逢时节》制片人房辉,《欢迎光临》《初步》制片人赵子煜等。
虽然不清楚这是否代表着正午阳光内部的大调解,但如果将这一节点放在整个行业,会发明与各平台加强制作端中上游合作、进入降本增效期是一致的。
也可以认为,加强制片部分对内容出产的影响力,是行业的整体要求,也是正午阳光配合平台侧改良的被动行为。而在这种大环境下,不免会对原本的制作逻辑呈现影响。
首先是产量的问题。从正午阳光的历年片单来看,此前在2016年、2017年口碑下滑期,产量都到达了三部,后来2018年两部、2019年一部;而进入2020年,其产量再度跳到三部,现在年包罗《欢乐颂3》在内正午阳光已经输出了四部剧集。
在平台仇家部公司内容需求进一步放大的情况下,无论从平台还是公司自身,放大产能都是一定成果;同时,正午阳光也需要适应制作方的出产周期,改变导演们本身的节奏。
其次,平台的出产方法也纷歧样。目前多部新剧的表示不达预期,几多能看到平台常见的出产方法,即前期在剧情中预埋宣传点甚至争议点,以发动话题和讨论。
从这些角度解读正午阳光放大制片人功能和权力,或可认为这是正午阳光进一步面向市场、加强与平台沟通的成果。而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出产方法也在呈现改变。
作为公司的元老和关键创作力量,孔笙目前主要出产主旋律剧集,从《山海情》到《县委大院》,为适应目前的行业环境提供关键力量;同时,从短剧《我是余欢水》到“无限流”的《初步》,孙墨龙包袱起公司创新业务的开拓;其他几位导演则别离发力优势项目,并延续主要班底对《大江大河》《欢乐颂》等IP的连续开发。
或者说,在内容品质和市场话题度之间的彷徨,是正午阳光团队从《北平无战事》开始就存在的彷徨。而行业降本增效期的到来,在其背后狠狠推了一把。
这未尝不是国剧的无奈。2015年以来,国剧一直在等候下一个“正午阳光”,但对比于黄金期正午阳光的出产能力,即使是如今的正午阳光本身要复刻也很难。
作为大众认知度相对较高的国剧品牌,正午阳光在努力追赶观众越来越高的预期。而观众对正午阳光的等候,或许是在流程化输出内容的行业里,看到一种反潮水的精工细作,这种需求与实际的不匹配,是正午阳光最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