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为未来记录过去

婚姻恋爱 2024-04-1271网络

“我要记录
下来,是为了我的女儿再也不遭遇我曾遭遇过的荒唐。”
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深情款款地分享自己作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的经历。在舞台上,她讲述了母亲收藏的1700多封家信和背后的青春记忆。这样的故事在“口述
历史
之夜”上还有很多。
敬一丹
11月9日,中国
口述
历史
国际周2018特别发布会“口述历史之夜”在中国
传媒大学举行。由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发起,这个一年一度的口述历史交流与互动平台来到了第四个年头。
口述历史是一种记录
历史的方式,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当事人的回忆、情感与思考。美国的乔·古尔德在1942年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口述历史已经风靡欧美学界,成为搜集史料和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形式。
中国的口述历史研究大概起步于新世纪,近几年来逐渐成为了多个学科领域内的热词。崔永元自称,1999年到访日本NHK电视台时,第一次看到了张学良操着一口东北话的演讲。从那时他才知道什么是口述历史。崔永元说,做口述历史,是给我们留下一个千百年后,还可以和先人温馨对话的机会。时至今日,全国各地已有不少官方或非正式的口述历史研究机构。

本届口述历史国际周以“口述历史档案的多元化应用”为主题,致力于探讨口述历史档案在跨学科领域的管理与应用。11月9日晚,在近百个参选项目中脱颖而出的十位分享者在舞台上讲述他们在日常实践中采集到的珍贵故事。齐红深的故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揭开殖民教育真相,三十五年只做一件事
身穿一套亮丽笔挺的淡蓝色西装,舞台上的齐红深精神奕奕。他说,这套西装原来的主人是一位口述历史的受访者。
今年73岁的齐红深研究日本在华的殖民教育,这项口述历史项目一做就是三十五年。齐红深的团队自筹经费对两千七百余位亲历者进行了口述访谈,收藏了一千多册老课本,三千多幅原版照片,三万多张纸质图片。
齐红深原是地方教育厅的研究员。一开始从事口述历史只是齐红深的工作需要,为编写地方教育史志搜集口头资料。直到有一次,齐红深看到了几本关于中国东北的日本历史著作。"满洲(东北)自古自成一区,向不隶属于中国。"读到这些话的齐红深愤慨非常,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刺激。
齐红深
当时中国还没有这方面的著作,齐红深遍查典籍,花费六年时间在1991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区域性教育史著作《东北地方教育史》,后来被日本认可为中国记述日本殖民教育的代表作之一。

在与多家日本殖民教育研究协会的交流过程中,齐红深发现当时的档案都是日本人留下的,中国人没有话语权。于是,齐红深就开始搜集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口述历史,用历史亲历者的证言、证物来改变日本殖民者构建的话语体系。他联络了全国85位专家学者成立了"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口述历史调查与研究"课题组,后又开办了专门讨论殖民教育的网站。
在齐红深三十五年的口述历史记录中,杨增志是一位极其特殊的受访人。杨增志曾是伪满洲国建国大学的第一批学生。一生饱受磨难的他出过一次车祸,得了两次癌症,并由于早年的身份长期受到社会歧视,很少与外人交往。
齐红深得知他自己酷爱书法后,就把珍藏多年的乾隆书法碑拓赠送给他,还邀请相识的书法家同他交流。直到二人相交14年之后,杨增志才首次向齐红深打开了心扉,诉说日本奴化教育对自己的摧残。   
齐红深向观众讲述,正式采访的时候杨增志已经96岁,除了有些失聪以外,身体仍然健朗。在长达一百多小时的影像资料中,杨增志坦言自己受尽了各种刑罚,但是从来没有认过自己的错,没有连累过任何人。
后来,齐红深找到了中日双方的档案,佐证了杨增志的口述证词。在当时伪满洲国将日语定为"国语"的高压下,杨增志在一篇作文中,义正辞严地写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语,中华民族的国语就是汉语。"

这位饱经挫折、有苦难言的老人在齐红深的帮助下找回了人生的尊严。杨增志在去世前留给齐红深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能好,咱俩继续做口述历史"。他的子女按照回族习俗,把他穿过的衣服赠送给了齐红深。子女们告诉齐红深,他继承了杨老的思想。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一个国家的历史不是在会议和战场中,而存在于人民在集会日和节目中互相所说的话当中,以及他们怎么种田、吵架和朝拜。”时代洪流洗刷了历史背后的复杂与多元,口述历史关注大时代下的个体命运,可以弥补档案资料的不足与阙漏。
怎样聆听沉默的大屠杀幸存者?
就像杨增志,不少受访对象往往受到过重大的创伤。如何减少对他们造成的“二次伤害”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武黎嵩也是一位分享者,他需要访问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这些垂垂老矣的幸存者面对镜头重述一生最黑暗的时刻,这让武黎嵩非常痛苦。
在武黎嵩团队的受访对象中,有一个老人叫任静平,是金陵十三钗里的原型,只接受过一次采访就过世了。老人一开始只是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问题,后来两个小时就用直直的眼神看着访谈人。武黎嵩告诉他的学生不用采访了。任静平老人对这个世界非常失望,他只是等待离开这个世界时光的到来,不可能再讲述很多的内容。


武黎嵩
另一位受访老人叫常志强。他们家住在南京城南,1937年12月13号,得知日本军进城后,常志强一家人准备逃到国际安全区,就是金陵大学的原校址。当一家五口人走到离学校不到一千米的地方,冲出来的日本兵把他的父母兄弟都打死了,他被吓晕而幸免遇难。
常志强在口述时,讲到一家人在他眼前离世后就沉默了,不愿意再讲一句话。武黎嵩告诫他的学生,绝不要强迫老人回忆。当老人不想说的时候,不许逗老人。他不想讲,就可以不讲。这些年的口述历史经历告诉了武黎嵩和他的团队,抢救幸存者“濒危”的历史是与时间赛跑,但仍然需要恪守基本的道德。


上一篇:“口述作品”如何进行版权保护? 下一篇:没有了

莺歌女性网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