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口述实录11| 让百姓拎好菜篮子

婚姻恋爱 2024-04-12175网络


讲述 李朝森 记录 徐丽琴
编者的话:衢州是浙江省柑橘主产地,柑橘种植如火如荼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是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时期。本文主人公李朝森没顾上谈工资待遇,也没在意自身发展前途,秉承着一颗学以致用的初心,深入农村,做好一个农校中专毕业生的本职工作。他怀着如此简单的初衷离开家乡台州,来到陌生的衢州,就此开始了长达近30年的农村工作,天天与柑橘、蔬菜、花卉打交道。他将青春的汗水洒在这片热土上,人生开出了绚丽的奋斗之花。
从大山中来,到土地中去
1990年7月 ,夏天似盛放的花朵,最是浓烈。我4年的农校生活匆匆画上句号。
那时,年轻的我,无暇顾及台州当地机关单位抛出的橄榄枝,只是一路向西,任由七八个小时的长途颠簸,将热切的心带到完全陌生而闭塞的城市——衢州。我成为衢县农业局樟潭农技站的果树推广员,一干就是5年,天天与柑橘等果树打交道。
每次离家,寡言的父亲总是望着我,从门口到山路一直投注着跟随的目光。母亲的端详里,更有着许多的牵挂。可我觉得,既然选择了目标,就要义无反顾地去努力追寻。
1995年,我被借用到市农科所,负责市农科所和香港客商合作开发的花卉技术研究项目,从事鲜花品种引进、试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在果树推广员和花卉种植研究员的转身中,我深感原来在中专储备的知识体系难以应对,便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及时提升自己,充实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

上世纪90年代末,恰逢国家鼓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下海经商创业,为响应政府号召,我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商海中去,准备做一名时代的弄潮儿。
那时的衢州城西,远不是今天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而是人烟稀少、到处都是半荒着的土地。市农科所的试验基地就在城西的地藏寺,我在那里承包了蔬菜基地,为期三年。我们进行蔬菜新品种的引进、试种,并专注于花卉种植,有玫瑰、非洲菊、康乃馨、满天星等。
为了干出一番事业,我和工人们天天蹲守在基地里,对未来充满信心。
然而,三年里,雪灾、洪灾、台风接踵而至,无情的老天使我背负了17万元的债务。如今依旧记得,我和基地的阮师傅夫妇以及附近村民,在雪地里刨被大雪压在大棚底下的作物,刨得满手是血却浑然不知。
三年的艰苦创业经历,结果却给了我一个重创。所幸,我也从中总结了经验教训:搞农业,不但要懂技术,还要懂经营,要想办法打破“靠天吃饭”的弱势。
后来,我还结识了来自日本冲绳的农业专家,并为他们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先进的栽培理念折服。他们那种精益求精的细致让我叹服,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工作态度。
回归田间地头,与初心重逢
2007年,响应单位号召,我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虽没有带回可观的财富,但被商海浪潮涤荡过的身心,似乎在新时代的光芒下迸发出无限活力。

重回土地的怀抱,也让我格外踏实。初回单位,我便主动请缨,成了市农科院第二批下派的科技特派员,被派往杜泽镇。
彼时的杜泽镇下溪村,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一味追求效益最大化,村民大搞生猪养殖,曾经风景如画的丝瓜种植村,不但弄丢了丝瓜种植的优势,还被严重污染了环境。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村民们也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他们积极推动产业转型,调整农业结构。可此时品种老化、产量品质和市场要求脱节等诸多问题摆在眼前,也让许多人犹豫不决。
要重建丝瓜村,必须进行品种的提纯复壮,研究开发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我与区内家庭农场协作,承包了15亩地,进行丝瓜田间良种选育及品种改良试验。另一方面,我用短短数周的时间,走遍了全村四百多亩丝瓜田,一块田一块田的调查,为品种提纯打下基础。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还引进了西瓜甜瓜品种,手把手地指导,用短平快的瓜果项目为企业和农户解决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
农业生产慢工出细活,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作为一名和土地打交道的农业工作者,风吹日晒、迎风顶雨是家常便饭,蔬菜大棚更是我们的家外家。一个电话,一条信息,无论远近,赶赴现场亲自查看,我才心安。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5年的努力,如今的下溪村,夏天,朵朵鹅黄的丝瓜花闪耀在房前屋后,秋天,一垄一垄的瓜地里挂满了丝瓜。丝瓜清且淡的香气,随着穿梭在村中的溪水飘荡。和下溪村的丝瓜一样,坎头、乔王、白水的茭白,塘沿的油冬菜,宝山的枇杷,四村的葱蒜,远近闻名,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也利用专业知识,指导、帮助衢江农业园区的家庭农场引进蔬菜、食用菌、果树等新品种,推广应用各种新技术。衢江区龙海蔬菜科技园,既是农业科技的见证者,也是实践者,从最初的一块平地到如今的农旅结合型农场,从传统农业种植到颇具规模的农业科技展示园,再到如今的休闲式蔬菜园、周末农园、市民乡村体验乐园——小小的蔬菜种植,做出了大文章。
我们的心头大事:让百姓
拎好菜篮子
转眼间,蔬菜科研团队已经走过了十多个春秋,从最初的果树技术推广到如今的蔬菜瓜果培育,团队也从四人小组变成了八人合作,如何让百姓
拎好菜篮子
,始终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心头大事。
十多年来,我们的工作随着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主持完成了衢州市科技特派员项目10多个,主持和参与省市科技农发等项目12项,育成新品种2个,成果奖共7项,2个品种申请品种种权保护,参与指定衢州市地方标准2项。另外,极具区域特色白辣椒新品种“衢椒1号”的育成,填补了省内空白。团队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级奖项共7项,有的成果获省农业厅技术进步一等奖和衢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我们团队里,这样的荣誉不胜枚举。
但对我们而言,最大的奖杯,是来自百姓的口碑;最好的奖品,是百姓的肯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随着快节奏生活对菜篮子更加多样化的要求,我们团队也用智慧的眼睛发现新的契机,把工作开展得更加如鱼得水。比如,把盆栽蔬菜(利用容器栽培蔬菜瓜果的方法)种植在城市楼房的阳台或屋顶上,或种在农村的庭院里,最大程度地发挥蔬菜的食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这种新型栽培方式,形成阳台庭院菜圃,深受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喜爱。


怀着一颗服务三农的心,带着一双智慧的眼睛,凭着一股解决问题的干劲,用好团队合作这把利剑,我和队友们正为发展衢州农业和建设衢州美丽大花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让百姓拎好菜篮子,是李朝森和他的团队的心头大事。 


莺歌女性网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