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关心春晚吗?
欠好看
南方的网友可能会白着眼瞥一眼手机,敲上一句 " 春晚我们南方人底子不看 ";而北方的同学此时也会评论一句 " 欠好意思,这几年我们北方人也不爱看 "。
由此我们就会知道春晚的口碑已经一落千丈。
我们会发明,这几年的春晚泛起出一种 " 套路化 "" 模板化 " 的状态。
已经有网友对今年的春晚语言类节目做了一个全面的预测:
水时长的相声
小品方面:防疫有关的邻里斗嘴、家庭向的催婚 + 二胎 / 三胎、网络风行语的硬插
杂技 / 武术
大合唱(歌曲舞蹈串烧):必然有儿童向的小兔子乱跑
魔术:晚上 10 点到 11 点半拉高收视率
京剧随意穿插
最后《难忘今宵》
其实说到底,历年春晚的出色水平,一直取决于春晚小品程度的崎岖。
但是,这几年网友们的普遍反响是,春晚的小品真的欠好笑,没有了春晚老人们扛把子,全是硬套路、烂煽情。
多半会里的外乡人因为各类理由,决定今年过年不回家,成果闹出了许多误会,最后邻里街坊,居委会一起过个团圆年
网友直接把此类小品总结为 " 当场过年 "。
在这种模板下,差异类型的人物确实还可以展现出差异的价值观。
十多年前,主角换成进城务工人员,就是称赞伟大的都市建设者。
这么个创作套路延续了几年之后,喜爱 " 创作 " 的网友们直接火力全开,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春晚押题大赛。
熟悉的套路之后,更熟悉的来了," 吃饺子(砸)" 俨然成为一个小品里的万能煽情结尾。
打个比方,曾经的春晚小品就像手工饺子,我们等候各类馅混在一起,一口一个差异滋味。
而此刻的小品酿成了流水线上的速冻饺子,无论什么馅的,吃到嘴里都是一个味儿。
这几年,无论什么样的小品主题最终必定会加上 " 爸!妈!我们一起吃饺子!" 这种令人难堪又无奈的煽情。
原来饺子在小品里呈现做为小品道具,用来敦促故事的情节,如果翻一翻过去几十年的小品里的吃饺子的作品也有不少。
但此刻 " 吃饺子 " 彷佛就像是在糊弄电视机前吃饺子的观众。
所以 " 当场过年 "+" 吃饺子 ",一个万能的套路加上一个烂煽情的结尾,这么一个模板,形成了近几年来最欠好笑的小品趋势。
我们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春晚中的小品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能引人捧腹大笑了。
曾经小品上的一句台词可能会引起新一年的潮水,而此刻小品中的幽默台词则是上一年的烂梗笑点。
但微博上有个网友的概念是:自从刘谦和小沈阳那一届春晚(2009 年)之后,春晚整体观感就开始逐年拉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