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请他出山,李诞也不至于被骂
盼望着,盼望着。
《脱口秀大会》的舞台上终于来了一个作家,刘震云。
刘震云讲了一个独具匠心的开场秀。
没几多负担,也不夹杂爆梗,通篇都是宛如小说一般的描写,布满了画面感。
果然,作家都是讲故事的妙手。
《憧憬的生活》就两次验证这个真理。
前有许知远全程 " 打野 ",带观众领略了海南风物。
后有刘震云去做客,不只毫无作家的严肃做派,反倒是演绎了什么叫 " 三句话,我让黄磊为我加了三个菜 "。
作家上综艺,比我们预想中,要有趣得多。
在了解到作家的真实性格之前,我们总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们必定是严肃的、沉稳的,讲起话来总是端着的。
万万没想到,这群人的真实性格自带反差萌。
有的是老顽童,有的冷幽默大家,出口就是笑话。
这个中最典范的,莫过于余华。
余华,一个神奇的人。
上学的时候,读余华的书是一种风潮。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
那时候,读的是苦难,是飘摇的人生,是暴虐的命运。
然而到了今天,余华却成为了我的互联网精神药片。
每当表情低沉,就去看几则余华笑话。
药到病除。
把快乐留给本身,把痛苦留给读者
对付余华其人的幻想,很多人都曾有一个天大的误会。
那就是,写苦难的故事,肯定是个苦大仇深之人。
他的笔下,人如蝼蚁命如草芥,只是目睹每个角色的境遇,都让人叹息作者的狠心。
然而余华本人,只要看过采访,无人不会惊叹于他的幽默。
余华谈努力写书,是为了过上一种不被闹钟吵醒的生活。
哪个社畜能不共情?
著名作家尚且如此,我们贪恋一点懒觉,何罪之有啊。
恰恰相反,想躺平有什么错?
格斗的最终方针,不就是为了躺平吗?
虽然人人都烦恼于本身的精神内耗,但换个角度看," 精神内耗是在寻找一种出口 "。
如果什么都不耗,那连寻找出口的动力都没有了。
所以有内耗,也可以是积极的情绪啊。
三言两语,就犹如四两拨千斤,听完只让人觉得神清气爽。
余华和苦大仇深,距离可太远了。
他更像是个从事喜剧创作的人,热爱插科讽刺,一句话不加梗就难受。
别人问他,给本身作品打几分。
他说豆瓣是 9.4,他也打 9.4。
" 剩下的 0.6 去问问豆瓣。"
他不正面回答,只是暗示:
" 我靠《活着》活着。"
因为成名太早,许多人都以为余华已经年事已高,更有甚者还以为他已经作古了。
" 天呐,他还在啊,我以为他不在了。"
其实余华是 1960 年生人,今年也才 62 岁。
这反差不亚于画遍世间美好的宫崎骏,和缔造惊悚无数的伊藤润二。
「把快乐留给本身,把哀痛留给读者。」
余华和罗翔有一个对谈节目。
一个作家,一个法令人,差异维度的思想碰撞非常出色。
但让我惊讶的是,每当画面切到余华,弹幕就冒出来许多为他配的 " 画外音 " ——
余华老师:我不能再当搞笑男了
余华:我到底应不该该搞笑啊他好当真
余老师:这是免费的,我要当真听
这些弹幕搭配余华略显正经的神色,瞬间让对谈弥漫着一种轻松诙谐的气氛。
好比书中说:
「每小我私家的生活是属于本身的感觉,不是属于别人的看法。」
「我突然发明了逃跑的意义,它使处罚变得遥远,同时又延伸了快乐。」
无论前因后果如何,单单一两句,总能恰到好处地适配到当下的表情。
今世人,真的太需要嘴替了。
" 我们全家已经没有阑尾了 "
余华笑话,还集中漫衍在他回忆童年的片段里。
大概作家都有这样的超能力,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生动的过往。
余华口中的童年便是如此。
「我写作就是回家。」
虽然生活在北京已经三十余年,但只要拿起笔,余华就会穿越回那个南方小镇。
他出生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在他的记忆中,那里有漫无边际的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