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特曼》用 CG,那特摄会消失吗?
如果一部影片开头呈现了 " 空想特摄映画 " 几个大字,对特摄迷们来说就足够了。
最近一部能令他们高兴的作品,是庵野秀明任监制、编剧,樋口真嗣执导的《新奥特曼》,岂论视觉元素还是故事脉络,该片都大量致敬了 1966 年的《奥特 Q》和系列第一部剧集《奥特曼》。与此同时,它又把打造 " 至今谁也没有见过的奥特曼 " 作为主要看点。
早先在日本上映时,《新奥特曼》3 天内吸引了超 64 万观众,票房 9.9 亿日元,开画结果比 2016 年的《新哥斯拉》提升 17.2%。不外影片最终票房为 43.8 亿日元,距《新哥斯拉》曾经的 82.5 亿日元结果相去甚远。
" 特摄画面是写实的,可以在截取现实世界的映像之中,掺入一些虚构的对象。这就是特摄最有趣的处所。" 庵野秀明如此阐释特摄的魅力。有趣的是,尽管在视觉观感上影片尽量模拟了皮套的质感,《新哥斯拉》却缔造出了日本系列影戏中的第一只纯 CG 哥斯拉。
这种现象或许恰恰说明,早已成为独立影剧类型以及一种文化集合的 " 特摄 ",永远都不会迎来被彻底代替、走向消亡的那天。
" 特摄 " 原本是 " 非凡摄影 " 的简称。广义上,但凡用了某些非凡技术,将凡是难以拍出的场景或工具给拍出来的影视作品,都可以称为特摄作品。
这一含义向上追溯,在影戏创生的年代就存在,乔治 · 梅里爱 1902 年在拍《月球旅行记》时,因为偶发问题在拍摄途中洗出了停过几秒的胶卷,成果影像中的马车酿成了 " 灵车 ",缔造出了 " 实际上不存在的影像 "," 特摄 " 手法就这样被发现了出来。
半个多世纪以来 " 特摄片 " 在日本成长出了成熟的工业体系,并被贴上了文化标签,算是一项文化输出品,但它在日本诞生的历史并不仅彩。
20 世纪 40 年代,特摄影戏是日本 " 国策影戏 " 的构成部门。所谓 " 国策影戏 " 是融入帝国主义感情、用来称赞战争的一种宣传东西,法西斯阵营中包罗墨索里尼、戈培尔等人都打出过类似口号,还拍出了《意志的胜利》《奥林匹克》等技巧不俗却污名昭著的影戏。日本当局也决意用影戏宣传军国主义,专门出台《映画法》制订了一系列细则。
当局的要求催生出了一部名为《夏威夷 · 马来海海战》的 " 代表作 ",影片飞腾部门是引发太平洋战争的 " 偷袭珍珠港 ",由于制作周期太长,日本民众看到它时日军其实已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不久后美军占领日本,美方代表要求影戏界的代表小津安二郎交出珍珠港战役的真实纪录胶片,而实际上,影片中的相应桥段都是用微缩模型 " 特摄 " 而成。
圆谷英二 15 岁时曾进入航空学校修习。在庵野秀明和樋口真嗣邀请多位学界专家撰写的《日本特摄观察陈诉》中,撰写者将圆谷英二的这段经历形容为 " 他一生的象征 ",因为" 飞机的利用是用坚定的技术实现对天空的梦想,这与用摄影技术实现‘空想形象’的特摄有相通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该陈诉也暗示 " 圆谷英二与战争时期的思想无关 ",不外其时的各种摄制需要决定了他以后的工作偏向。
1954 年,战争已经结束,而日本国民对战争的创伤记忆还很鲜活。圆谷英二受 1933 年版怪兽影戏《金刚》的启发,加上能取得观众共鸣的 " 核恐慌 " 表达,和同事们一起缔造出了日后全球范畴内最有影响力的怪兽形象之一——哥斯拉。影戏《哥斯拉》上映期间,创下 961 万人次的观影纪录,它也奠基了日本特摄的技术根本。
据演过 12 次哥斯拉的演员中岛春雄回忆,他第一次前往片场时圆谷英二手上只有十几张分镜脚本,圆谷英二对他说:" 我也不知道会怎样。等怪兽人偶服做出来了,你穿上活动起来以后我们再考虑演出方案。"
影戏上映 60 年后的一次采访里,中岛春雄依然记得观众们第一次看见哥斯拉时的反响:" 我买了票去影戏院,在最前排背对银幕调查人们的心情。孩子们原来都在聊天。这时,‘咚、咚’的声音响起,哥斯拉登场了。孩子们的眼睛瞬间就亮了起来,是所有人的眼睛哦!你不知道我有多兴奋,我打动得都哭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