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特曼》用 CG,那特摄会消失吗?(2)

拍摄过程中,主创们也担忧过这么制作会不会 " 显得廉价 ",但实际上凌驾 100 公斤重的哥斯拉戏服很有力量感,树脂表皮也布满质感。不只如此,怪物的面部心情是用小型手动哥斯拉拍的,踩踏都市的场景就只用哥斯拉的下半身 …… 这么分门别类而非一直拍全景,反而让哥斯拉的一举一动比以前的怪兽片越发传神。
明治大学客座传授、特摄研究家冰川龙介就认为:" 用‘看上去像实物 " 的怪兽打扮和微型模型来浮现幻想世界 ……这种‘真实但却并非实物’的反差成为了刺激观众想象力的触媒,催生出了比看到实物还要强烈的惊愕。这就是日本特摄的理念,也是其魅力地址。"
《哥斯拉》大获乐成后,制片公司东宝意识到以怪兽为主体的特摄片有巨大市场潜力,紧接着制作了《哥斯拉归来》(1955)、《空中大怪兽拉登》(1956)、《大怪兽巴兰》(1958)、《摩斯拉》(1961)等一系列特摄影戏。
1962 年《哥斯拉大战金刚》上映,观影人次到达系列最高的 1255 万,东宝由此确立了一种固定的 " 怪兽对战 " 模式,也就是让哥斯拉不绝和差异的新怪兽战斗,遵循该模式的哥斯拉系列几乎一年一部,到 1975 年的《机械哥斯拉还击》一共拍了 13 部,即 " 昭和哥斯拉系列 "。
此前观众隔年才气去影戏院看一次特摄怪兽,登岸电视荧屏后是 " 每周都能看怪兽 ",《奥特 Q》大受欢迎,大部门集数收视率都在 30%以上。
第一部《奥特曼》播出后缔造了平均 36.7%、最高 42.8%的惊人收视率。1966-1968 年,影戏与电视两种渠道的影响叠加,还在以儿童为主的群体中掀起了被称为 " 第一次怪兽高潮 " 的社会现象。
而 1967 年推出的《赛文 · 奥特曼》试图挣脱 " 子供向 " 标签进行成人化实验,在剧情中插手了对冷战、反战反核武、反军国主义等问题的思考,但小伴侣似乎还是对奥特曼打怪兽更感兴趣。
剧集第 36 集的收视率跌倒了 16.8%,从此也彷徨在 17%到 23%之间。此时媒体则开始宣传 " 妖怪高潮 " 和 " 体育根性高潮 "," 巨大化怪兽 " 有过气之势。剧集最后,体无完肤的赛文奥特曼分开了地球,圆谷公司也因此番失败,3 年没有推出新作品。
3 年后《归来的奥特曼》(后定名《杰克 · 奥特曼》)开始播放,1971-1974 年的特摄剧引发了 " 第二次怪兽高潮 "。不外这次高潮又称 " 变身高潮 ",孩子们的新宠酿成了 " 骑士 VS 怪人 "。《日本特摄观察陈诉》中直言:" 这最初是以《宇宙猿人戈利》《归来的奥特曼》等巨大英雄为中心,但实际上大受欢迎而改变时代的,是骑摩托车的等身英雄《假面骑士》。以该作品的大热为契机,低龄化的‘变身高潮’成为主流。"
相较《奥特曼》系列,《假面骑士》系列确实存在一些先天优势。两者最直观的差异是主角的体型差别,而这项简单的差别背后对应着 " 本钱 " 和 " 题材 " 两个重要层面。
" 等身英雄 " 还让《假面骑士》不消受到题材限制,既然任何身份职业都能成为 " 假面骑士 ",系列的故事选材范畴便十分宽广,能连续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这项优势跟着时间推移变得愈发现显,在 " 平成年代 ",《假面骑士》实验过校园、魔法、战国武将、电子游戏等等新颖题材,而《奥特曼》岂论英雄身份还是 " 对战怪兽 " 的故事框架,从诞生起就很难打破,可以说一直在 " 戴着镣铐跳舞 "。这也是为何" 巨大化特摄 " 浪潮过后,后来如《超等战队》《铁甲小宝》等观众熟悉的作品都接纳了 " 等身英雄 " 的设定,某种水平上能算《假面骑士》给整个特摄类型带来的开拓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