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要把病人当作亲人”!一起看看这些名医的成长之路

健康养生 2022-08-20120未知admin
 
医者仁心不辞远,悬壶济世保平安。医生,是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
 
8月16日,在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社共同主办的医生学术活动第五届人民名医盛典在京举行,来自117个学科(含亚学科或重大疾病组)的296名优秀医生代表入选第五届人民名医系列榜单。
 
每一位名医的背后,都是一段写满敬佑生命和使命担当的故事。
 
医生要把病人当作亲人
 
回忆起自己的从医初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花宝金告诉记者,最初他选择学医就是为了救治他从小患有癫痫的弟弟。也正因为有这一段经历让花宝金深知,“每一个病人背后,都承载着无数亲人的担忧,所以医生要成为病人的亲人,要切实地感受亲人对于病人的那一份份担忧。”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花宝金

 
“病人是医生的亲人”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医生治病救人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北京儿童医院原院长倪桂臣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她的老师——中国儿童血液肿瘤学开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儿童医院原院长胡亚美在门诊接诊每一位患儿时,都会用手捂一捂听诊器,再去听孩子的心脏,听完后还一定会帮孩子把衣服盖严实。她的另一位老师,中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出门诊时,会起身将每一位患儿和家长引进诊室。
 

北京儿童医院原院长倪桂臣

 
两位老师的两个小小的举动,倪桂臣记了一辈子,“这些举动体现的是医生对孩子们的爱护和爱惜,张金哲院士对我说,‘我们起身把病人迎进来,因为他们是我们的亲人’。”受到老师的影响,倪桂臣也逐渐养成了自己的行医“习惯”。每次门诊,倪桂臣一定会提前进到诊室,将准备工作做好。“许多患儿和家长从天南地北赶来,就为了挂一个号,可能已经等了很久很久,绝不能因为我让他们再多等一刻。”倪桂臣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教授潘宏铭看病时有个习惯,兜里要时刻装着一些钱。“有的时候病人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了,你开好药和化验单,他一交费发现就差几百块,人生地不熟,他们能问谁去借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教授潘宏铭

 
不过 2015年的一位患者,让潘宏铭口袋里的几百块不够使了。当时,一位从江西来的结肠癌病人射频消融治疗后需要做进一步化疗,前两个疗程做完,效果非常好,但是后续治疗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坚持了。
 
潘宏铭回忆,患者告诉他,赣州老家已经没有值钱的东西可卖了,只剩 2000多斤卖不出的橙子。于是,潘宏铭动员科室把这些橙子都买了下来,大家有的买两箱,有的买五箱,买完医疗费还不够,潘宏铭又号召大家一起捐款。最终,这名患者的肿瘤被完全治愈。第二年,潘宏铭所在的科室里又收到了两筐明晃晃的大橙子。
 
花宝金说,“病人来找我,就是把命交给了我,对于这一份信任,我无以为报,只能把他们把当成我的亲人、我的朋友。”
 
“常将人病当己病”
 
“学医、从医辛苦数十载,最大的收获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医生们的回答大同小异:“病人的肯定或一句真心的感谢,便是作为医生最大的收获。”
 
2009年,花宝金接诊了一位20岁出头、罹患脑部胶质瘤Ⅳ级的病人,“当时他病情很严重,我们倾尽全力为他进行了个性化诊疗方案,再辅以中医传统方法,就这样他奇迹般度过5年生存期。”5年后,这位已临近而立之年的病人带着妻子和孩子,专门来到北京,感谢花宝金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花宝金说:“这份感动我一直记到现在,也一直提醒着我和我的团队,救治一个病人就是挽救一个家庭。”
 
回望从医的33年,在和患者共同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患者由衷的喜悦与感激,是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田新平最坚实的精神支柱。“你救了我们这个家”,这句话也是田新平从医多年来常常收获的评价,“这种成就感是其他职业难以比拟的,也正是它持续激励着我,让我继续做医生。”田新平说。
 
“真的非常感谢你,小伙子,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位好医生。”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赵任担任实习医生时带的首位病人出院之际对他说的一句话,也成了未来几十年鞭策他砥砺奋进的座右铭。赵任告诉记者,医生和患者之间因诊疗而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甚至成为很好的朋友。对于医生而言,这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和满足。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是“H7N9首个病例的发现者”,但让他更骄傲的是“感染科医生”这个身份,在抽丝剥茧中,看着患者奇迹般恢复健康。
 

莺歌女性网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