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要把病人当作亲人”!一起看看这些名医的成长之路(2)

健康养生 2022-08-20120未知admin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 (右)

 

“常将人病当己病,救得他明似我明。”这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谢立科的座右铭,他说,“给人类带来光明,是我一辈子的幸福。”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谢立科

 
名医也会经历无能为力
 
没有哪位医生的从医之路是轻轻松松、一蹴而就的,即便是名医,也大都经历过面对疾病和逝去的“无能为力”。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我国婴儿腺病毒肺炎发病率较高的一个时期,由于当时还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当患儿合并细菌感染时,只能通过应用抗生素、吸氧、降低体温等方法对症治疗,一旦家长送医太晚、孩子肺部病变太严重,医生常常无能为力。“我记得第一次看着孩子逝去时,家长哭我也哭,那一刻我们的感受是共通的。”倪桂臣说。
 
田新平也同样经历过这样无能为力的时刻。曾有一位红斑狼疮患者,他首次被收治住院时,田新平还在管病房。“刚入院时他神志是清醒的,次日就突然进入严重昏迷,病情特别危急,但经过全科会诊治疗,成功救了过来。”田新平介绍,红斑狼疮不好治,他每年都来复查。五六年后再一次因病情复发住院,这一次没能醒来,走时才30来岁。
 
“第一次将他救过来的人是我,最后送他走的也是我。这中间,我送了他一程又一程,希望他能走得远一点,但最后还是非常遗憾。90年代我们可用的治疗手段太有限了。”田新平感慨。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救治过的病人成千上万,然而,有一位患者让他印象深刻。“几十年前,有个很优秀的女孩,被诊断出钟情妄想症,还伴有人格障碍。我用了我能想到的一切办法,经过半年努力,情况有所缓解,我当时真为她高兴。”但多年后,女孩母亲告诉徐一峰,女孩最终还是选择了自杀。这让徐一峰非常挫败内疚,也让他明白,精神医学科的前路依然漫漫,需要不懈跋涉与耕耘。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

 

倪桂臣说,“医学中还有太多的未知数,医生能治愈的病太少太少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仍然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们不会退缩。”
 
“从医道路上难免遇到很多‘遗憾’,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救治病患都是医生成长路上最好的学习手册。从每个患者身上一点一点总结的经验,最后变成医生群体增长的智慧。”田新平说。
 
成为“名医”先做“民医”
 
著名医学家、现代外科之父裘法祖曾说道:“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
 
究竟怎样才堪称为“名医”呢?
 
花宝金认为,“名医从来都不是一个瓶子,很早以前,名医就是百姓口口相传的能治病的‘神医’,如今,我们虽然有了更多的标准和定义,但始终无法摆脱的就是那一份医德。要担得起‘名医’这个头衔,没有任何捷径,一定是老老实实拜病人为师,要以解决病人疼痛为最大的追求。”
 
“要成为‘名医’,更重要的是先成为‘民医’。”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医疗副院长、产科主任医师应豪表示,为患者解决问题、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对医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人民’的‘民’而不是‘有名’的‘名’,前者才是最重要的。”应豪说。
 
倪桂臣说,“我认为‘名医’首先要做到‘仁’,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并对患者充满爱心,同时不要忘了‘治病救人’这一初心。如何成为一名名医,有许多的院士和大专家已经做了很好的表率,但对我而言,每一份奋斗在临床一线,切实为患者减少病痛、解决困难的医生,都配得上‘名医’的称号。”
 
倪桂臣讲述了一个美好的故事。那是倪桂臣多年前认识的一位糖尿病患儿,当时孩子只有7、8岁。在得到有效治疗后,长大成人的孩子选择考入医学院校,并最终进入北京儿童医院工作。“这是一个特别美好的传承的故事,我的病人如今又成为了我的同事,他将继续为其他患者、为社会贡献他的力量。一代代医者,薪火相传,不忘初心。”

莺歌女性网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