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口差、力量弱、睡不着……试试中医调理“阳康”小问题!(2)
体力不足:容易疲倦、浑身乏力、少气懒言等,取黄芪30克、党参15克浸泡30分钟,与瘦肉250克放入炖锅,武火煮滚后改文火炖1小时,加枸杞5克煲10分钟,可以疗虚损、健脾胃。发热感冒、恶寒、腹胀、肝火旺的人慎用。
气力不足:部分人“阳康”后胸闷气短,可取茯苓90克、甜杏仁50粒、甘草30克冷水浸泡30分钟,与瘦肉250克(厚片)放入炖锅,加水武火煮滚,改文火炖1小时,加盐调味,适合缓解此类胸中气塞、短气的病症。
脑力不足:若“阳康”后感觉出现了脑力减退的情况,可取核桃肉60克、莲子肉30克、芡实60克、红枣5粒(冷水浸泡30分钟)、瘦肉500克(厚片)、姜2片放入炖锅,武火煮滚后改文火炖1小时。核桃补肾润肠、提高记忆力,芡实补肾固精、健脾益气,可以缓解疲劳,还可以提高免疫力。
睡不着:根据特点选招
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主任李艳:“阳康”后睡眠尤为重要,是从新冠恢复的重要方式之一,可根据失眠特点选择中医妙招。
烦躁心慌失眠:感染新冠时发汗退热,容易耗损体内津液,导致阴虚内热、上扰心神,引起失眠多梦、心悸不安、烦躁、咽干口燥等不适,应养心安神、清热除烦。可取酸枣仁30克、知母15克、茯神30克、百合30克、北沙参30克、麦冬30克、甘草10克等水煎服用,每日一剂,酌情服用5剂。
畏寒怕冷失眠:中医认为感染新冠病毒属于外感风、寒、湿邪,容易损伤阳气,因此部分“阳康”人群仍然畏寒怕风、四肢怕冷,夜间明显,难以入眠,此时需要温阳散寒补气。可取黄芪15克、干姜10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用养生壶煮水,代茶饮用。
还可每天配合艾灸神阙(肚脐中)、气海(肚脐下1.5寸)、关元(肚脐下3寸)等穴,每次15分钟,达到培元固本、温阳散寒、补气安神的作用。
元气伤:按摩穴位保健
中华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分会委员、健康管理师宋添力:“阳康”后有食欲不振、全身乏力、腹痛腹泻等不适,不妨通过穴位保健。
食欲不振:拇指按于足三里(犊鼻下3寸)左右推揉,能够益气生血、调理脾胃,有助增强食欲。双手搓热后摩擦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60次,晚上21时左右按揉更好,不仅增强脾胃功能,还可以美容养颜。
全身乏力:握拳后用突出关节叩击命门(第2、3腰椎棘突间)15次,反复5遍,有助温补肾阳、强健腰膝,快速消除疲劳感。双手叠于关元(脐下3寸),稍加压快速、小幅上下推动1分钟,隔30秒重复,能够培元固本、补益下焦,调理病后疲劳、怕冷、无力等。
腹痛腹泻:拇指由轻到重按压合谷(第2掌骨桡侧中点),停留10秒缓缓放松,反复50次,可治疗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拇指稍用力按揉天枢(平脐,旁开2寸),顺、逆时针各转揉30次,可以理气止痛、健脾和胃、行气活血,治疗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等。
“阳康”温补先看看体质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何田田:小寒之后驱寒暖身是养生关键之一,但不少人处于“阳康”阶段,不宜贸然温补,应根据体质选用药材进补,更能事半功倍。
气虚疲乏气短:有自汗、气短、精神疲乏等表现的气虚体质者,进补宜选红参、人参、五指毛桃、白术、山药等,发挥健脾益肺补气等作用。
阳虚手足不温:若是手足冰凉、畏寒等症的阳虚体质者,可选肉苁蓉、巴戟天、杜仲等药材,有助补肾阳、强筋骨等。
对于气虚、阳虚人群,可取羊肉300克(切大片)加生姜1块焯去血沫,捞出放入炖盅,加党参15克、红枣10枚、桂圆15克,隔水炖1~2小时,能够补气、补阳。
血虚头晕心慌:有头昏眼花、心悸失眠等症的血虚体质者,适宜选用红枣、枸杞、当归、熟地、阿胶等,有助养血。
阴虚干咳盗汗:常见口干、干咳久咳、盗汗、手足心热等症的阴虚体质者,适宜选用冬虫夏草、北沙参、麦冬等,起到养阴效果。
对于上述阴血亏虚的人群,可取女贞子15克、枸杞子15克、生姜2片放入纱布袋,与甲鱼1只(处理干净、切小方块)一同放入瓦锅,加水武火烧开,改文火炖至肉熟,能够滋阴养血,改善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失眠口干、头发干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