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的追忆与口述
婚姻恋爱 2024-04-13116网络
历史不仅有宏大叙事,也有私人话语,两者交相辉映,这大概就是学者口述
自传的魅力。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策划了一套“口述
传记”丛书,2006年,何兆武的口述自传《上学记》很受欢迎;今年看到两本口述自传——《周有光百岁口述》和沈昌文的《知道》,文化名人的
追忆
与口述,是历史和现实的激荡,也是人与岁月的留影。
“我家在常州住的巷子叫青果巷。瞿秋白、赵元任和我都住在青果巷,我们三个人都搞文字改革。”目光淡定,话语舒缓,百岁老人周有光先生在风轻云淡的晚年,讲述一个世纪的人世沧桑。
和他的连襟沈从文一样,周有光的生命乐曲也是分为上下两阕。沈从文的上阕是文学家,下阕是文物专家,他的转型是时代断裂的结果,有被动的意味。周有光的上阕是经济学家,下阕是语言文字学家,他的转型是适应时代潮流的结果,是自觉的调整。两人都做出了非凡的文化业绩。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文物研究中的开山之作;1958年完成的“汉语拼音方案”,周有光是贡献最大最多的主将。
余英时认为周有光的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化建设是他的终极关怀,是真正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知识人。对于一个穿越百年中国的老人来说,他的思索和经验,他的忧患和洞察,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本书中,最精彩的地方是“晚年所思”一章,有一些知识分子的反思,他的论世和论史,有一些是被忽略或遮蔽的常识,更多的是对有切肤之痛的经验的提升,他对历史的判断,振聋发聩。
沈公口述自传《知道》(花城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就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留下的是“灵魂里的话”。《知道》不仅是一个人的
故事,一个行业的故事,而且是一群人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故事。整理者张冠生的旁白,是很有创意的尝试。张冠生说:“沈公说故事,现场就我们俩。他说故事时的细节、气氛、口吻、神情等,也属于口述的一部分,属于读者,所以就以旁白方式记录下来,归还给沈公和读者。”
让读者稍微觉得遗憾的是,这本书有点薄,意犹未尽。显然删掉了很多内容。要尽量真实地留下历史真相,不必在第一时间公开,但还是要留下来,以便传之后人。
尽管读过季羡林先生的《清华园日记》、《留德十年》和《牛棚日记》,也很有必要读《季羡林自传》(季羡林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从童年到耄耋之年,完整地记述他一生经历。我们可以跟随季羡林的回忆,和他一起从山东临清出发,一步一步感受他成长为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我觉得这本书感动读者的地方,在于季羡林真诚地袒露自己的情感世界。
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青春年少时的关键人物、偶然事件的影响尤为重要。季先生读北园高中时,“一辈子能混上一个小职员当当,也就心满意足了”。一次,季羡林考试考了年级的第一,得到书法家、山东教育厅长王寿彭(清朝状元,慈禧因其名吉祥钦点)的奖励——状元公亲书的一个扇面和一副对联。“就是这一点儿虚荣心,促使我在学习上改弦更张,要认真埋头读书了。”季羡林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开始了漫长的求学和治学旅程。
周有光百岁口述,周有光口述,李怀宇撰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上一篇:口述:公公送给丈夫房产却不肯加我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