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张文宏最新“会诊”,张文宏谈高龄老人沉默性缺氧(2)
据曹彬介绍,新冠疾病的严重程度由病毒感染和宿主反应共同决定,直接机制是病毒感染、复制造成细胞死亡和组织损伤,间接机制是宿主异常的免疫反应和细胞因子风暴造成继发性器官损伤。
这意味着在疾病不同阶段用药不同:在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尽快抑制病毒复制,将显著减少细胞和组织损伤,是治疗的关键点;而当病毒复制下降后,需要使用免疫调节药物,以及对于高热、咳嗽使用对症治疗药物,高危人群则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对于严重低氧患者,可以采用俯卧位,有助于改善血氧。
他还特别提到,当患者出现黄痰时,不能和细菌感染画上等号,出现痰颜色的变化,只是代表气道分泌物当中有大量脱落的炎症细胞,在没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时,不建议使用抗菌药物。
抗病毒治疗最佳时间窗:发病三到五天
曹彬强调,发病三到五天内是抗病毒治疗效果最佳的时机,而新冠病毒引起病毒性肺炎往往是在发病一周时,此时已超出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间窗”,还要不要使用抗病毒药物,目前还没有临床研究予以正面回答,可能有部分患者能从中获益,需要考虑基础病、氧合、炎症指标等对患者分层来细化研究。
曹彬线上讲座。视频截图
曹彬列举了一系列临床试验数据,总结出已上市的几款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瑞德西韦,莫努匹那韦适用于有高危因素的轻/中症患者;瑞德西韦还适用于重症但不需机械通气的患者;已在日本获得紧急使用授权的Ensitrelvir适用于非高危的轻/中症人群,三期临床试验证明,可显著缩短核心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以及显著降低病毒载量,而且比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有更少的药物相互作用。
而谈及已在国内获批的阿兹夫定,曹彬认为,其机制和靶点目前不是特别清晰,且临床研究结果至今尚未发表,和上述抗病毒药物相比,临床证据链还不够充分。
在问答交流环节,被问及不同类型抗病毒药物联用是否对重症病人有效时,曹彬坦言,目前国内新冠抗病毒药物可选的只有两个靶点,还没有人研究两种药物联用来治疗新冠重症。他的语气逐渐有些激动,“抗病毒药物不是什么神奇的药物,只能在一定程度抑制病毒复制。重症是什么概念,病毒在宿主身体里造成大量细胞死亡,(这时)再用抗病毒药物有啥用……生存和死亡可能在(有没有)给病人用抗病毒药物时就决定了。细胞死亡足够多时,死亡是一种宿命,不是抗病毒药物能改变的。”
曹彬表示,发展到重症需要插管时,病人生存机会较小,目前比较受认可的是俯卧位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而全程接种疫苗、早期使用抗病毒治疗、做好血氧监测,都是十分重要的防重症的有效手段。
警惕老年人“沉默性缺氧”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也参加了此次直播,带来抗流感药物研究进展的主题演讲。“流感的诊治过程特别注意脆弱人群,流感的所有经验无一例外都用到了新冠身上。”张文宏说,流感的抗病毒治疗必须在发病48小时内,才能有效降低住院和ICU风险,而其团队的研究表明,新冠治疗在3天以内、5天以内或超过5天,最终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